現正於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進階學位的張露,於2022年在捷克參加的歐洲漢學雙年會(EACS)中與聯合百科結識。她在漢學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知識,且對於近代藝術史也持有獨特的詮釋。
她提及:「漢學是一門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及歷史的領域,覆蓋了古代中國的語言、文學、哲學、歷史等各方面。在這廣闊的文化範疇中,我嘗試從不同的藝術表現中解析相似的符號,從而揭示不同文化間的交互影響與融合。」對於張露而言,漢學不僅是一門學科,更是對東方傳統的深度體悟與探索。
透過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,她期望能更接近於解讀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與情感。為了延伸其研究,尤其是想深化對東亞藝術文化的了解,張露選定了「台灣學術經典」作為她的主要研究資源。
投身於學術研究的旅程,總是充滿了挑戰與新奇。身為一位在漢學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,張露認為選擇合適的研究材料始終是首要的一步。但要在繁雜的資訊中篩選出真正有深度的研究素材,則需要進一步的專業眼光和分析。
她指出:「在深入探索中國古代藝術與文化的過程中,常會遇到許多資料的重複或是僅涉及表層的討論。尤其在某些建立的資料庫中,相同研究議題下的資料往往呈現出過於一致的立場,要找尋出真正持有創新觀點,或是具有辯證性的意見,確實相當不易。」
因此,如何從這海量的資料中整合出有深度的研究架構,並且融合多方觀點,對她而言不僅是一項期許,更是需持續追求的學術挑戰。
完整訪談影片:
受訪者:張露 (PhD Candidate, History of Art,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/ Visiting Researcher, University of Helsinki)
主持人:范振夫 (聯合百科 海外事業部代表)
「台灣學術經典」平台的價值
「台灣學術經典」平台的「故宮期刊知識庫」,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研究寶庫。這資料庫詳細整理了台灣故宮博物院的豐富研究資料,其中包括學術深度極高的《故宮英文年刊》、《故宮學術季刊》以及《故宮季刊》,且還有廣大民眾都可參考的《故宮文物月刊》。透過此平台,張露能夠迅速而有效地取得她所需的研究材料。而這些年來累積的研究,都專注於故宮文物的精緻探討,為她在藝術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深入的理解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這平台所獨有的「以圖搜圖」功能。這項創新的工具不只提供文字檢索的方式,更允許研究者透過視覺的方法,對藝術品進行比較與探索。以下,張露分享了在「故宮期刊知識庫」中,利用「以圖搜圖」所得到的三個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,充分展現了這項功能在學術研究上的巨大價值。
一、東西方交融在手繪線稿之中:瓔珞的啟示
當張露首次嘗試「以圖搜圖」功能時,她選擇了一幅皇家美術學院的手繪草稿作為試探的對象。這幅草稿呈現的是一款英國早期的時裝設計。而搜尋結果不僅展示了「台灣學術經典」平台中與「手繪線稿」相關的資料,更令人驚喜的是,系統成功辨識出東方元素「瓔珞」的存在。這引發了張露對草稿中「瓔珞」細節的進一步探究,並促使她深入瞭解這幅草稿背後的故事。經過研究,她發現這幅時裝設計的手繪稿背後,有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影子。設計師在基金會中見到了來自宋朝的一座女性雕像,雕像上裝飾著當時中國女性喜愛的「瓔珞」,這個東方元素深深吸引了設計師,並隨後被融入到西方的時裝設計中。
張露分享到:「這次以圖搜圖的初體驗遠遠超出了我的期待。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,我得以透過相似圖的比對,深入探索東西文化在服裝設計上的交融。這些混搭的審美元素,為我在策展研究中帶來了跨文化、跨地域的全新觀點。」
二、佛像中的體態之差異:從羅丹至東、西亞的視角
在著手研究西方雕塑中,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的羅丹的《沈思者》之後,張露被之前手繪線稿的體驗所啟發,決定再次嘗試「以圖搜圖」功能。令她驚喜的是,這次搜尋結果帶她走入了故宮博物院期刊上豐富的佛像藏品。這一次的體驗讓她察覺到一個有趣的現象:「即便在亞洲這一片廣大的大陸中,不同地區和時期的佛像體態竟然呈現出鮮明的差異。」
張露進一步解釋道:「從故宮的資料庫中,我觀察到東亞地區的佛像多半呈現出一種慈祥、端莊的姿態,且體型相對豐滿。然而,轉瞬間,當視線移向印度等西亞地區的佛像時,我卻看到了一種健壯、線條感強烈,甚至眼神較為銳利的形象。」
她深思地說:「各個朝代的審美觀念都有所不同,就像古人所說的『環肥燕瘦』。但這次的搜圖結果使我驚覺,即便在宗教雕塑中,地理上相對接近的西亞與東亞,對於佛像的審美取向也有如此明顯的差異。這絕對促使我更想探究,在同一時期,不同地域是如何從其獨特的角度去詮釋相同的事物,以及隨著時間的推進,這些觀點又是如何變遷的。對我而言,這些差異不僅僅是有趣的觀察,更是深入了解佛教藝術在不同文化和時代中演變的鑰匙。」
三、1935年外交照片:圖像中的歷史真相
在深入藝術相關的研究後,張露轉向了1935年的歷史照片,尤其是關於當年中英恢復外交關係之際,中國首席代表莊大使與英國外交首長的會晤照片。這次的搜尋,她又被故宮的豐富資料庫所驚喜。其中一張照片,不僅完整展示了當時的中國代表團,如莊嚴、鄭天錫特派員等多位重要人物,還提供了照片背後更為詳盡的背景故事。
張露分享道:「這一次的以圖搜圖經驗,再次驗證了其功能的價值。通過它,我得以迅速地揭露照片背後的歷史層面,並進一步探索那個特定時刻的文化和政治背景。當這些獨立的資料點被連接起來時,它們匯聚成一個更加完整、更加立體的歷史畫面。」
從這三個研究案例來看,張露詳盡地解釋了「台灣學術經典」中的「以圖搜圖」功能是如何為漢學研究者帶來新的研究視角和啟示的。這種基於圖像的搜尋方式,不僅允許學者跳出傳統的文字搜尋框架,更能在搜尋的過程中連接不同領域的知識,繪製出一幅更為全面的學術藍圖。